上面這種電影手法的另外一個應用是電影《孔雀》中也有,在一場車間之前,先是在屋里看到的一扇門,空蕩蕩的門,門外白花花一片什么也看不到,門內黑乎乎一團什么也看不清,整個畫面很不好看,基本上是中間一塊白,四周一圈黑。然后,一個人出現(xiàn)在了門前…
實際上,《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攝影指導就是影片《孔雀》的導演。也就是前一陣子出了“車震事件”的那位顧長衛(wèi)大師。好吧,這里不說社會新聞了,繼續(xù)說電影…
個畫面來自電影電視《兄弟連》第九集開頭,開頭就是一個2分15秒的一個長鏡頭。你是否意識到了,是馬車將我們的視線從搬運轉頭的老人帶到了廢墟上搬運家具的人們身上?實際上整個2分15秒的長鏡頭一直在運用這樣的手法讓觀眾環(huán)視了整個廣場:兩位MP大兵,抱著轉頭的老人,馬車,斷腿兒的桌子,兩人抱著地毯,餐椅,最后將觀眾的視線帶到了二樓上E連的5位士兵。
觀眾也許并沒很明確的意識到導演是在運用這些人和物品在穿針引線,但是沒關系,只要能感受到自己很流暢的環(huán)視了整個廣場就夠了。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是部線索很多的鴻篇巨制,其中大量運用了上面提到的這種電影手法,使得通篇可以不斷的在多個情節(jié)線索內跳轉。
在運用這個電影手法的時候,導演恐怕還真不希望觀眾完全認知了,觀眾們都庖丁解牛般的完全看清了這些手法,電影反而不那么好看了。
很抱歉的通知您,一直說到這里,我才意識到,我原本是希望通過電影說交互設計的。
你猜,我打算根據(jù)上面電影這些事兒分享出啥交互設計上的問題?
“設計時也可以通過暗示,引導用戶接收下一步即將出現(xiàn)的信息!笔沁@個? 不是。真的不是,完全不開玩笑的說,確實不是要說這個。
我要說的是:用戶對一個網(wǎng)站,一個網(wǎng)頁同樣存在“部分認知”的情況。用戶并不見得完全搞清楚了設計師的設計理念,設計思路。
QQ秀商城中,84*84px的圖片是一個個item,點擊后會穿在左側的試裝預覽圖上。假如在某一個頁面上,一些84*84px的圖,點擊之后不是不是試裝,而是其他什么反應?峙虏粫袔孜挥脩袅⒖棠苊鞔_的意識到出問題了。甚至,在上千萬的QQ秀用戶中不會有幾位能很主動的意識到“點84圖是試裝”這樣的規(guī)律。但是,對于整個QQ秀這個產品來看,讓用戶形成“點84圖是試裝”這樣的印象是有價值的。大多數(shù)用戶對這個設計是“部分認知”,如果局部地區(qū)不一致,更有可能的結果是,用戶對這個糟糕設計的“部分認知”累加起來,最后形成個整體印象:QQ秀商城這個網(wǎng)站挺不好用的。但并不能說出些什么具體的問題。這是因為,用戶實際的使用時,通常都是部分認知。部分認知現(xiàn)象是實際情況,是我們應該接受的。
電影手法并不是要觀眾完全透徹的認知;設計也不是非得要用戶完全看懂才有價值。頁面表現(xiàn)上為了保持整個網(wǎng)站的一致性而做的犧牲,為建立清晰的網(wǎng)站信息構架而花費的大量精力,這些設計是不是有必要?是的,這樣做是對的,是有必要的,并不見得要用戶完全能認知才需要去做。
“用戶真能意識到這個嗎?如果不能,我們何必要費勁兒的做這樣的設計呢?”用這樣的標準來取舍一個設計是不對的。認知是一個區(qū)間的變量,在0%-100%之間存在著無數(shù)的認知度。判斷一個設計的標準應該是:看它是否能有助于更好的傳達信息,從而讓用戶更高效的完成既定的用戶目標。
本文鏈接:http://www.95time.cn/design/doc/2010/8191.asp
出處:isd
責任編輯:bluehearts
上一頁 認知不只是yes or no [1]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