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該文發(fā)表于《程序員》第10期,有刪節(jié)。
Tag,直譯標簽,是一種由用戶自定義的、用于描述信息 [1]的關鍵詞。Tagging是用戶為信息賦予Tag的行為。Delicious,Flikr等Web2.0網站的發(fā)展促進了它的流行,使之成為社會化書簽、相冊服務、博客等網站的常見功能。但Tagging對用戶來說是一種腦力負擔不輕的行為:要將信息分類尚屬不易,勿論描述信息。對一條信息而言,應該Tag類目還是屬性?范疇應該更寬還是更窄?Tag越多越好、還是控制在一定數量內?尤其困難的是,由于并非事前規(guī)劃,無法很好預計被Tag內容的發(fā)展,入門、維護并不輕松。但從目前網絡發(fā)展形勢而言——個人自生成內容(博文、圖片、視頻等)迅速增加,各類信息海量涌來——Tag可謂信息管理的強大利器。此文以文獻整理回顧的方式,分別論述:1. Tagging的利與弊;2.Tagging系統(tǒng)及其UI設計
1. Tagging的利與弊
1-1. Tag與Tagging
Tag作為元數據(metadata):元數據是所謂描述數據/信息的數據,Tag則是一種用戶自創(chuàng)的元數據,特點是無層次結構、自定義。
Tagging構成分眾分類法(folksonomy):分眾分類法,指大眾自發(fā)利用Tag對信息進行描述、分類,構成與信息架構中傳統(tǒng)分類法(taxonomy)相對的信息組織。二者的區(qū)別見下表1:
表1:taxonomy VS. Folksonomy
1-2. Tagging的利
結合表1的對比,可歸納出Tagging的以下好處:
使信息組織更經濟、高效、靈活。
如《未來是濕的》作者所言,“只有所有人能把所有信息都分類”。當信息越多,傳統(tǒng)分類法的劣勢越明顯——開發(fā)、維護成本只升不降;基于Tagging、運用群眾力量的分眾分類法則相反。尤其當前的趨勢是個人自生成信息越來越多,系統(tǒng)的分類、描述能力和效率可說遠不如內容創(chuàng)造者本身。
對信息的索引、描述更豐富。
(1)Tag固然不如傳統(tǒng)分類法中的控制詞表(thesaurus)那么嚴謹標準,但由于信息可被無窮多人賦予無窮多Tag,故茫茫網海中只要有一個人跟你想到的描述一樣,搜索就更有機會有所獲。而要恰好用上專家詞表內的專業(yè)化語詞,難度可能更高。對于圖像、視頻、音頻此類系統(tǒng)標注成本極高、效率極低的信息而言,Tagging的價值會更明顯。
(2)用于描述某信息的所有Tag往往是公開共享的,其分布往往呈圖1所示長尾狀收斂(Shirky, C. 2005)。各Tag及其頻率,既可反映大眾對于該信息本質廣泛一致的定義,又不至于讓小眾意見(minority opinion)完全被淹沒。
圖1:兩條deli.cio.us書簽的Tag頻率分布
出處:Taobao.com UED Team
責任編輯:bluehearts
上一頁 下一頁 Tag與Tagging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