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理模型和系統(tǒng)模型就意味著需要用到《設計心理學》中提出的那三個模型的概念。一直以來,從事設計工作的朋友們不管是在產品原型設計還是視覺設計上都盡量的使系統(tǒng)模型能夠跟心理模型更加的接近。因為對于一款產品而言其系統(tǒng)模型與用戶心理模型越接近,產品的用戶體驗越好,用戶學習起來也越快。但是一個復雜的產品要使得用戶直接從表現上理解系統(tǒng)模型往往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在使用產品的過程漸漸中熟悉產品的結構和特性,從而掌握產品的系統(tǒng)模型。
友好的導航,你懂的
有些互聯網產品結構非常簡單,通過導航就可以形成一個跟系統(tǒng)模型比較接近的心理模型,一個新用戶也不會迷路。 先來看“去哪兒”的導航:
“去哪兒”的欄目結構比較簡單,通常用戶看一眼導航欄就可以知道整個網站的欄目結構。也就是說用戶在第一次看到“去哪兒”首頁時,所生成的對欄目結構的心理模型就與系統(tǒng)模型幾乎是一致的。
當一個結構復雜的產品第一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并不能一眼看出其結構,這時用戶會對產品形成一個無序雜亂的心理模型。我們在使用的時候也不會去追究,只要這次能夠找到目標就行,不會刻意去認路。通常我們下次來的時候還是會受益于第一次形成的模糊印象,可以更快的找到要去的目標。只是用戶沒有形成一個有序的心理模型而對沒有去過的地方感到一種陌生,用戶對這種陌生的畏懼感會阻礙用戶主動探索未用過的功能。支付寶由于其本身承載的業(yè)務和功能太多,即使經過了大量優(yōu)化后導航還是不能讓用戶感到足夠的輕松。也許支付寶參考SNS的布局方式會更受歡迎。
簡單的系統(tǒng)結構可以快速讓用戶認識產品,給用戶友好的體驗,卻不能承載復雜的產品功能。復雜的結構又不能帶給用戶好的體驗,正如俗話所說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而在實際應用當中有些優(yōu)秀的產品會用一些特殊的方法無意間解決了這個矛盾,那就是在表現上讓用戶形成對產品系統(tǒng)模型的一種錯誤的認識,這種錯誤認識雖然跟系統(tǒng)模型有差別,但并不影響用戶使用,還會帶來更好的體驗。
出處:新媒重慶UED
責任編輯:bluehearts
上一頁 下一頁 兼容心理模型和系統(tǒng)模型的設計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