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寒假里剛看的一本書《藝術與錯覺——圖像再現(xiàn)的心理學研究》,作者:E.H.貢布里希。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藝術與錯覺——圖像再現(xiàn)的心理學研究》摘錄
德國醫(yī)師、浪漫主義者卡爾-古斯塔夫-卡魯斯(Carl Gustav Carus)實際上已走在李格爾前面,他把藝術史解釋為從觸覺到視覺的推移!叭魏我粋機體那些感官的發(fā)展都是從感覺,即從觸覺開始。只有機體自身進化完善,才能出現(xiàn)更微妙的聽覺和視覺。幾乎與此相同,人類的藝術也是從雕塑開始的,……這就說明為什么繪畫……總是較遲階段的產(chǎn)物……而風景畫……則需要發(fā)展到更高階段才能出現(xiàn)! P11
18世紀的大師們用暖棕色描繪前景,用種種因一般的冷藍色描繪漸漸消失的遠景并獲得了一些極其可喜的成果。P30
我認為阿爾貝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關于投射在藝術起源中的作用的說法治的嚴肅對待。至少有一個領域可供我們核對并證實發(fā)現(xiàn)偶然的相似性對于原始人的心靈是多么重要,那就是個民族向夜空投射的物象。 P76
達芬奇……討論了諸如云彩或濁水等“混亂的形狀”所具備的激勵心靈從事發(fā)明的能力。他甚至勸告藝術家避免謹小慎微的傳統(tǒng)素描方法,因為迅疾、不整的素描會給畫家提示性的可能性。P138
瓦薩里撰寫的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傳記中談到:“.……藝術家應該重視這一點,因為經(jīng)驗表明一切遠遠移開的東西,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別的什么東西,它們魅力的草圖[una bella bozza]要比精細的完工之作更優(yōu)美、更有力…..” P140
那位偉大的法國批評家呂斯伯爵[Count Caylus]更加尖銳,明智地探討了他和其他人為什么喜愛未經(jīng)修飾、一揮而就的速寫,喜愛僅僅的暗示,卻不那么喜歡清晰的物象;感到自己“懂行”總是叫人愉快的。 P145
“等等原則”[etc.principle]使我們愿意采用的一種假設:看到一個系列中幾個成員就看到了全體成員!@類錯覺最著名的是Fraser螺線,它根本不是螺線,而是一系列的同心圓!L畫中自然主義錯覺最偉大的倡導者達芬奇是有意使用模糊物象的創(chuàng)始人,亦即使用sfumato[漸隱法],或稱紗遮形式[veiled form],這種技法是削減畫布上的信息,以此來激發(fā)投射機制。 P159-160
招貼畫的部分功能是,憑借未必有的事物引起人們的注意,然后通過延長讀解過程把這種注意力進一步加強。 P170
心理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在缺乏其他線索的情況下,西方的讀者已經(jīng)接受了這樣一種假定:光線是從高處及左側照射過來的。這個位置最便于用右手繪畫和寫字,因而適用于大多數(shù)繪畫。P198
古典和已廢止的語言往往聽起來比日常用語典雅……在語言中一直有一種傾向,有時人們不由自主地社會的、歷史的和道德的標尺相互等同;把古代的語言歸入高尚和克制的一流,把現(xiàn)代的語言歸入粗俗和放縱的一流。P273
出處:藍色理想
責任編輯:moby
|